在斯大林的领导下,苏联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然而,作为斯大林的继任者,尼基塔·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暴虐统治充满了反感和愤怒。尽管如此168股票配资,赫鲁晓夫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,他深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需要谨慎行事,最终成功避免了斯大林的怀疑,并逐渐攀升至苏联的权力核心。
不过,赫鲁晓夫的上台并不像他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。事实上,他是唯一一位在苏联终身制体制下被迫下台的领导人,而他的领导风格也与斯大林有着显著的差异。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,赫鲁晓夫凭借出色的政治眼光和灵活的手段,很快在苏联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。1955年,马林科夫主动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,赫鲁晓夫支持布尔加宁接任,但布尔加宁缺乏威信和政治抱负,因此赫鲁晓夫实际上掌控了苏联政府。
上台后的赫鲁晓夫,推行了与斯大林完全不同的政策,主要采取了三项举措:首先,他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政策;其次,他为斯大林时代的冤屈进行大规模平反;最后,他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。1956年,赫鲁晓夫在苏共20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震惊世界的“秘密报告”,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,并为在大清洗中冤枉致死的人恢复了名誉。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,数百万曾被错误定罪的人得到了平反,许多人也从劳改营中获释。
展开剩余76%赫鲁晓夫明确表示,苏联可以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,并否定了斯大林提出的“帝国主义必然导致战争”的理论。此外,赫鲁晓夫还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民族政策,恢复了那些在斯大林时期遭受迫害的少数民族的名誉,允许他们返回故乡,并重建自治共和国或州。尽管这一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,但也让苏联的政治精英感到威胁,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,并为苏联未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。
在农业领域,赫鲁晓夫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。1953年,他提出苏联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。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他提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、改善农民收入、鼓励农场发展副业等措施。虽然这些措施初期带来了农业的快速增长,但由于改革过于急功近,且未考虑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,最终导致经济的不稳定,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了严重的地方主义问题。
在外交政策上,赫鲁晓夫的姿态与斯大林大相径庭。他不仅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的关系,还对东欧事务持更加温和的态度。1960年,他访问波兰,与波兰共产党进行对话,并同意波兰保持更大的独立性。这一举动激怒了许多苏联高层,认为这会损害苏联的利益。在此过程中,赫鲁晓夫逐渐失去了内部支持,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关系恶化后,他的领导地位面临巨大挑战。
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,但他在执行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,特别是在农业和工业改革的具体操作上。他的改革让许多习惯于斯大林体制的官员感到利益受损,最终导致与许多高层政治人物发生冲突。1964年10月,赫鲁晓夫遭遇了由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的“宫廷政变”,被迫辞去职务,结束了他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生涯。
赫鲁晓夫下台的过程充满戏剧性。当时,他试图反驳政变者关于他过度集中权力的指责,并强调是那些人坚持让他兼任多个职务。然而,这些话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。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推动了苏联在某些领域的进步,但由于改革过于急功近,且忽略了许多细节,最终未能成功。
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,尤其是在打破斯大林体制、推动农业发展以及改善少数民族政策方面。然而,由于改革过于仓促,触动了众多既得利益者,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。赫鲁晓夫的下台,表面上是因为改革中的错误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改革伤害了党内高层的利益。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勇气和创新,但在苏联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下,他未能避免触动政治精英的利益,最终也未能逃脱被政变者“逼宫”的命运。
赫鲁晓夫或许是那个时代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,尽管他的改革和决策带来了一些历史性的变革,但他最终也成为了体制和传统力量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邦乾配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